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 秩序二十八(1/2)

乱石神殿。

在任何一个时代,人的道德水平都应该和时代相互匹配,过高的道德水平和过低的道德水平,自己都是一种违反人道秩序的体现

如果一个时代的文明生长到足够的高度,那么道德水平也就必须要到达和文明相互匹配的水平,否则的话,人道秩序就会自然而然的变得崩坏

不管是过高的道德尺度,照旧过低的道德尺度,实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反人道的现象

所谓的人道,本质上来说,就是所有人都做和自己身份切合的事情,所有人都拥有和自己身份相互匹配的道德水平,如果能够到达这种水平,人道也就到达了一种极致

回归到原本的话题,像是所谓子贡赎人的行为,实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反人道的行为

只管这种行为自己是善意的行为,可是却不行制止的会拔高社会的道德尺度,而拔高社会的道德尺度这件事情自己,自己就是一种反人道也违反人性的行为

许多人总是以为,善意的行为和善意的想法,总是多多益善的,可是实际上,善良也是要建设在切合社会尺度的基础之上,如果超出了社会尺度的尺度,善良也就自然而然酿成了邪恶

就像是子贡赎人的故事一个,子贡虽然是一个善良高尚而且富有智慧的贤人,可是在赎奴的问题上,他所展现出来的贤能,却恰恰成为了阻碍人道生长的因素

原因很简朴,因为他过高的拔高了道德的尺度

子贡赎奴的故事,实在很简朴

在春秋时期,鲁国有许多的民众,在异国他乡为奴,鲁国的君主发现这件事情之后,以为很是忧虑,于是就下令,所有的鲁国人,看到了异国为奴的鲁国同胞,都应该替这些为奴的鲁国人赎身,让鲁人可以获得自由,虽然,为了不加重鲁国人的肩负,赎奴所需要的款子,有鲁国的君王一力承当

而这个政策宣布以来,许多民众纷纷执行,而且在回到鲁国之后,获得了鲁王给予的赔偿

在获得了鲁王的赔偿之后,民众纷纷赞美鲁王的仁慈,而且这些赎回仆从的鲁国人,也获得了赞赏,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而且富有正义感的

于是,鲁国人就纷纷在各个国家起劲的赎回自己的同胞,这个政策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鲁王被认为是仁慈的君王,而那些救赎仆从的鲁国人,也被认为是品质高尚心怀正义的正人君子

然而,子贡在这个时候,却做了一件事情

他家里很有钱,所以并不在乎钱财,于是在赎回了几个鲁国仆从之后,他并没有接受鲁王的赔偿,也就是说,他选择了自费来救赎那些鲁国的仆从

毫无疑问,他的行为虽然是善意的,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也是出于善意的思量

可是,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却是狠狠的品评了子贡的所作所为

原因何在

实在很简朴,因为子贡的行为,实在是一种对于政策的破损

在子贡救赎仆从不领取赏金的消息传开之后,人们一方面自然而然对于子贡的高尚的人格大加赞赏,而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救赎了仆从,却照旧去领取赔偿的鲁国人,却并没有像是之前那么尊敬的,甚至会有人以为他们做得不够好,行为也不够高尚,他们就应该像是子贡那样,哪怕是自己出钱,也应该要赎回仆从,赎回仆从之后,也不应该向鲁王索取赔偿

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时候,人都是需要对比才气体现出“优劣”的。

子贡的行为自然是高尚的,那么和子贡的行为对比起来,那些赎回了仆从之后,却又索取赔偿的鲁人,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高尚了

高尚和不高尚,许多时候也只是相对的看法而已

有了对比之后,高尚和不高尚似乎也就变得泾渭明确起来了

而这种状况的泛起,实际的效果,就是使得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去救赎那些自己的同胞了

原理很简朴

利人利己的事情,总是不管什么人都愿意去做的,而损人利己的时候,也总是有那么一部门人愿意去做的,可是损己利人的事情,就不是那么多人的人愿意去做了

在子贡做这件事情之前,鲁王的政策无疑是一种利人利己的事情,救赎自己的同胞自然是一件利人好事,而不需要自己花钱,就可以获得名声,自然也是一件利己的事情,对于鲁王来说,只管支付的款子,可是却可以收获声望,同样也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