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之为什么不愿意学(1/2)

如果您的孩子有拖延症,您需要观察孩子为什么出现拖延症。譬如有一种拖延现象,是孩子不愿意。那么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呢?

这里就关于学习拖延症,为什么孩子不愿学习而拖延谈谈观点。就如何实现从不愿到愿的心理转变措施。

如果把孩子不愿意学习简单地定性为“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人”,那么就太过武断而缺乏心理上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了。

孩子往往不愿意学习的是有偏向性的。

我们很多家长自嘲地说,去上学,做作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但是用手机玩游戏,一刻都不会时间浪费。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如果家长打扰一下,非得大发脾气不可。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不是广泛性的拖延,他是对有些学习拖延,而是不对手机游戏拖延啦。为什么说是某些学习拖延呢,因为游戏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记忆游戏内容和进展,提升对游戏的操作能力。这本身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没有学习,只是没有学习我们家长希望的,我们学校和社会要求的那种学习。

当然就什么是学习,学习的实质内涵是什么,以后有机会讨论。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孩子的家长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孩子在和我们家长对抗的能力在增加了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这种能力哪里来的呢?是学习而来的。也就是说,在对抗能力的自学方面,孩子可没有拖延。而孩子的学习拖延恰恰是孩子在用特殊形式表达情绪和反抗。

然后让我们来感受,我们的孩子们,她们是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真的对于学习毫无热情可言。

很多老师或者家长会说,这些孩子意志力薄弱,无法坚持不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得极为被动,总是需要别人的督促和鞭策才能勉强行动起来。更有甚者,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毫无意义。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阻碍了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那么我想反问一句,我们曾经在学校,或者现在工作单位,我们的意志力如何?我们是否坚持不懈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有困难,我们会不会不自觉地拖拉放弃或者最好领导不要问起这个工作进展呢?或者领导问到了工作方面,煞有介事地介绍一番本身并不是存在于实际客观世界而是存在文案上的某些人尽皆知的内容,稍稍改头换面而已呢?所以呢?为什么要对我们的孩子那么说呢?我们简单地给孩子定下一个性质来,加以批评,对孩子提升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拖延是毫无意义的。

与其说我们在评论孩子拖延,还不如说,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在自我改变,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犯了类似的拖延,而把责任一股脑赠送给了别人。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什么是新的学习内容,孩子的问题,就是内容。他在学习对抗,我们家长是学着一起对抗,还是化解对抗,然后引导孩子呢?

接下来我们从意愿力、意念力和意志力三种维度分析拖延和改变拖延的对策:

1. 意愿力:

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意愿力(意向性)更多是指人的思维、感知或行动具有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的特点,即有意图的行为或目的导向性。它并不直接等同于意志力,但与意志力有关联,因为一个人的意图可以引导其意志活动。在日常用语中,“意愿力”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坚定追求某事物的决心或驱动力。

说白了就是,我想要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非常用功的记忆学习知识点的孩子,她们将这些记忆的知识点用于考试,而不是去领悟知识点背后的运行逻辑,不是将知识点用于自身的智慧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问他,孩子,你清楚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吗?除了要好成绩,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不知道!如果连这意愿力也没有,我们读书学习干嘛呢?

意愿力在心,如果心中无愿望,那么心愿何以会成为行动?

而事实上,即便有意愿力,也未必能实现意愿成真。我们有句老话,“夜里睡觉,梦里千条路,白天醒来,依然走老路。”如果意愿力,仅仅是我是想学习的呀,但是中了那句依然走老路的魔咒,那么意愿力就是仅仅是想过而已,是无法实现的。那么拖延也就成为现实。

2. 意念力:

在某些非科学或流行文化背景下,意念力可能指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心理力量,即通过纯粹的思维或意念来影响现实的能力,例如心灵感应、遥视、预知未来等。但在心理学领域,意念力通常不被视为具有超自然意义的概念,而是指个体运用思维集中、正向思考和想象力等技巧来影响自身情绪状态、行为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能力。

有一位半路出家的和尚,法号弘一大师,据说他有一句话,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中有了牵挂和执念,就一定会有所回应。然而,光是心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期望。只有常常动口,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才能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

动口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话,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表达。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产生兴趣时,不能只是默默地放在心里,而应该主动与对方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还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应。

同时,动口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们需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和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避免过于直接或者强硬,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

此外,经常动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自信和勇气。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这种积极的心态将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动心之后动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敢于动口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吧!

那么,如果一个人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心中念叨着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不停地思考、琢磨、想象,让这些念头在脑海中反复出现,那么他就会逐渐产生一种共鸣和回应。这种共鸣和回应会让他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心愿,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起心动念的叨叨会逐渐转化为一种更为强烈和持久的信念。这种信念不再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幻想,而是深深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坚定信仰。它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支撑,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他就会变得无比强大。他会充满自信和勇气,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他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实现心愿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努力奋斗,直至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说,持续的起心动念地叨叨自己,是将心愿转化为坚定信念的关键一步,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3. 意志力: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个体有意识地设定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以克服内在的欲望、冲动或外在的困难,坚持并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意志力包括自我控制、毅力和决心,是个体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抵抗短期诱惑,为长远利益付出努力。意志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实践得到增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